黔人文化网

对新工业诗歌写作的几点体会

 二维码 13
发表时间:2023-11-10 07:29作者:第广龙来源:中国诗歌网网址:https://www.zgshige.com/c/2023-11-09/25379449.shtml

新工业诗歌的提出,无论广义还是狭义,开口都很大,内部的容量也很大。足够的延展度和对于所有人的触及,也给新工业诗歌的写作,带来了难度上的挑战和纷繁的新鲜感。我在石油系统,这个行业是工业的一部分,我也经历、见证和参与了这个进程,体会和感受到了这个变化,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反映的就是石油的变迁,由此也产生了一点粗浅的看法。


一、写出气象

工业诗歌,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掀起过高潮。那时候,一大批诗人转变身份,投身到工业建设的现场,不是简单体验生活,就是成为一个劳动者。李季在玉门,李若冰在柴达木,留下了《玉门诗抄》《柴达木手记》,影响持续至今。现在,到宝成铁路一个站点灵官峡,能看到石壁上镌刻的杜鹏程的小说《夜走灵官峡》;在三门峡大坝上,能看到展板展示的贺敬之的诗歌《三门峡——梳妆台》。这些作品,写出了那个百废待兴,云卷云舒时代的气象。这个气象里,充盈着昂扬的,自信的,不畏艰难的精神。

当下提出新工业诗歌,主旨在于新,和之前有关系,又有很大区别,不光是表现形式,更在于内里的丰富和多样,在于人这个主体的唤醒和参与。这是因为,智能化,大数据和新业态的产生,工业的面貌,形态不一样了,工业诗歌停留在过去,显然是滞后的,必须作出相应改变。

诗歌和当下呼应,对应,诗歌本身有这个能力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,诗歌最敏感,也未曾缺席。在新工业运转的现今,一个个场景前所未有,生活发生剧烈变化,诗歌不能无视,更是要入场,要发声。

我在石油系统工作了四十多年,退休刚两个月。我的诗歌写作,几乎和我的工龄同步,也见证了石油勘探开发的变化。在我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,我感受到,

工业是一种气象,就像惠特曼那样的,是张扬的,自信的,和人紧密联系的。工业是一种发现,工业所在之处,工业生产场地外延出去的环境,在当代,在当下,对于人,对于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,诗歌怎么表现,是吸引人的,激发人的,同样的,也有许多认识上,写作上的困难需要克服。

我觉得,写书时代气象,就要体现出大气,豪气和硬气。要从在经济全球化,走过百年道路的中国,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这几个方面上来定位工业诗歌写作的坐标。


二、写出情感

工业的进步,常称之为革命,整个社会,社会中的人都无法置之度外。

过去,出现电灯,发电机,都会让人惊异,由于没见过,带来了陌生感甚至恐惧感。如今,出行有动车,通讯有智能手机,人们习以为常。这背后,都是工业革命,生产进步带来的。

也会发现,人和人在表面上日益趋同,但细究起来,其实差别加大了。使用的产品,穿着,吃的快餐是一样的,金钱的来源不一样,对世界的看法有分歧。交流容易了,视频,语音,各说各的,各信各的,似乎导致沟通更难,更难把想法敞开了。

当人工智能普及,机器人广泛使用,人的动作少了,和实物的肉体接触也在取消,机器也像是处于静置状态,这要从中捕捉细微的,生动的细节,难度加大了。当不再及物,机器和人的关系的刻画,出现了太多盲区。如果具体到工艺上,技术上,我在石油,看到的是仪表,构件,怎么进去,怎么触及到人,还需要摸索。新工业带来新的语言,语境,叶嘉莹多次提到的语码,已无法延续。

不过,人多主体作用并没有被取消。人的内心活动更加隐秘,其实也更加丰富,多元。古时候的建筑,器物,比如一段长城的城墙,比如兵器的名称,一些常识性质的,今天的人都不知道了。古文古诗还在读,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也能理解,也能被感染。就是因为,透过这些,表现的依然是人心,是情感。新工业诗歌的写作,需要深入学习,了解工业的新行当,新专业,但是,更主要的,是这些行当,这些专业,给人带来的影响,对于人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。把人在情感上普遍又独特的,和以往不同的反应,在工业诗歌中加以突出,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
越是陌生的,新出现的,要看清楚,要了解内部构造,拉开距离和深入进去都是为了准确把握采取的方式。只有贴近了,真情实感的产生,才有依托,在诗歌中流露出来的,才是发自内心的声音。这方面,在广东发轫的打工诗歌,已经进行了先行的,标志性的作品完成,值得借鉴并加以深化。

石油属于开掘业,天然的和自然,和苍凉辽远的环境关联,这从另一方面提供了开掘诗意的方向。人在其中,内心更容易被激活。看似两不相干,却由于一方的介入,使一个相对孤立的地域,有了同样异质的事物与其并置,并产生关系,人在这样的环境,现代的,原始的,自然的,人造的,都在施加作用,人心简单又不单一,感受有了层次,有了纵深,也有了冲突和融合,诉诸诗歌,容积率增大,多意与多元都有了承载和生发的可能。这些年,石油行业的诗歌写作,和几十年前的样式,有了诸多不同,这一定和新工业的新分不开,和时代的演变有联系。


三、写出分量

提出什么,倡导什么,都是为了在具体实践中,能起到导向作用,能产生相应的作品。不论如何归类和指认,归根结底,还是要靠作品说话。

这个作品得有分量,也就是能有立得住的作品,在艺术上立得住,在时间上存得住。这个分量,一定来自于艺术的品质和感染力。这就要避免简单地浅表性地表达,不光是为了留下一份时代记录。毕竟,诗歌不是传声筒,也不是口号,在新工业诗歌写作中,同样不能跟风,不能贴标签。

正因为当下中国进程中有诸多未知,不断出现的第一次和前所未见,新工业诗歌写作中一些问题,现成的写法几乎没有,驾轻就熟更不可能,创新是主要出路,从另一方面来说,这也更能激发诗人的创造力,起码在题材上不是跟在别人后面,是自己面对,自己解决困难,甚至自己给自己立规矩。还必须认识到,诗歌自有其规律,越是面对大潮的冲荡,越要有精品意识,超越意识。外部再怎么喧闹,诗歌写作的深入和沉淀,始终要坚持。写出识别度,写出不一样,新工业诗歌写作才能打开局面,才能持久,才能被读者认可和接受。

诗歌写作是一条长河,传统是延续的,创新亦贯穿了全过程。具体到新诗,也就一百多年。这中间,新的,开先河的事物不断涌现,诗歌参与进去,发出了自己的声音。当下,新工业诗歌的提出,也一定会掀起一个创作的热潮。珍惜这样的机遇,把握住其中蕴含的给中国诗歌增加新元素的可能性,写出不辜负时代,在艺术上有成就的诗歌作品,是这一辈诗人应该做的,也应该能做好。


会员登录
登录
回到顶部